一场新时代的“猎巫”,电竞要避免成为“祭品”
将道德问题升格为政治问题,裹挟民粹思潮,才是真正有损校誉与国格。
去年12月的上海Major,Zeus受邀参加其中的表演赛。赛后,这位来自乌克兰、在CS电竞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前职业选手,在粉丝群里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一名中国女粉丝的私密照片与视频。据悉,当时这名女粉丝李某某是从大连远赴上海,并且还正处于一段恋爱关系中。
由于涉及隐私泄露、情感道德、电竞名人等多个流量密码,相关内容很快被公开传播,并迅速成为互联网上的一桩谈资,但当时事情的影响也仅限于此,当事双方没有受到太多实质性的影响,相关讨论也很快就淹没在了更新更劲爆的互联网热点中。
然而7个月后,大连工业大学在学校官网上发布了一则关于李某某的公告,公告中,李某某被校方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第六款、及《大连工业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第十九条第六款为由,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
至此,一场关于李某某的“猎巫运动”正式开始。
先是“审判者”校方,公然将李某某的全名在官网上披露;随后是“行刑人”,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在报道新闻、制造热点时,也明晃晃地将李某某的名字摆在首位;最后,大批网民举着火把,在相关内容下拍手称快。
幸运的是,2025年不是中世纪。校方处罚登上热搜后不久,网络上也立即出现了第二种声音,胡锡进等KOL公开对校方处罚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这与我们的观点不谋而合,校方从道德问题出发,对学生进行处罚,本身合乎情理,但处罚尺度与处罚过程经不起推敲。
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处罚,这些质疑完全站得住脚。公众号青年律师Fighting指出,学校执行的处罚与适用法律不符:《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30条是关于“退学”处理的规定,不是“开除学籍”的依据。其次,仅以学校内部规定剥夺公民受教育权也属于违法行为,这两者均为行政违法。最后,学校在公告中公开李某某名字,侵犯了后者隐私,属于民事侵权。
仅讨论事件本身,学校的处罚也显得过于荒谬。公告开除理由中援引的学校内部章程是:“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的,视情节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
国格作为国家尊严的象征,应与外交、主权等公共行为关联,而非个体私生活,校誉也是这般道理。而学校将李某某开除学籍,看似意在警示教育,实际上是转嫁矛盾、推卸责任。
相比对外追责外籍选手,对内反思教育缺失,切割一个私德有缺的个体更容易。而用道德口号掩盖制度缺位,回避懒政的结构性问题,将道德问题升格为政治问题,裹挟民粹思潮,才是真正有损校誉与国格。
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公权力也不应该是审判个人私德的利刃。再退一步来说,审判的也不应该是一个大学生,一个隐私泄露事件中的受害者。现代法治要求公权力遵循谦抑性原则,大连工业大学虽然不是这条原则下的讨论主体,但对私“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法无授权即禁止”是当今法治社会的人文底色。
真正的权利,不在于对受害者的苛求,而在于对弱势者的悲悯与对权力边界的敬畏。但显然,作为公权力的另一种形式,大连工业大学即没有人文关怀,也缺乏对法治的敬畏。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将视角聚焦回电竞,我们的老本行,也是这场“猎巫行动”的源头。这次事件的“爆炸”,行业很难置身事外,也不该置身事外。
如今情况是,当院校对李某某的处罚尺度已经成为社会争议事件,无论此次事件最终会走向何处,始作俑者Zeus的“罪名”是板上钉钉的。与此同时,这一事件又因电竞赛事而起,也意味着“电竞”“选手”与事件的强相关。
选手本身就是外界了解行业的和核心窗口,恐怕,Zeus会造成一场覆盖大量电竞选手甚至整个行业形象的“AOE”杀伤。值得更加严肃对待的是,事件发生和事态升级都在国内。以前我们总说,电竞在国内是有“原罪”的,即便是亚运会,官方对待电竞的态度仍然极为谨慎。
不夸张地说,行业形象一直是国内厂商、从业者们的建设大方向,也是大家的“软肋”。即便在国际层面也是一样的,整个行业目前正处于走入主流视野的关键阶段,电竞世界杯正在举办途中,电竞奥运会也将接踵而至。
这个档口下,整个行业要攻克的最大难题,并不是选择哪些项目来竞赛,也不是能否把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竞明星、电竞队伍聚集到一处,而是我们能否真正在大众认知层面让电竞世界杯、电竞奥运会名副其实。
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是,越来越多赛事在积极塑造选手形象,包括越来越多的选手也在积极展示自身的正向精神,寻求从明星到榜样的蜕变。
这些负面事件对行业的伤害远高过对Zeus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目前我们并不知道如何阻止Zeus继续“逍遥法外”。由于电竞与传统体育的差异,行业目前并无统一的管理组织(以前也很难诞生),即便在电竞世界杯与电竞奥运会的助推下,或许我们很快就能看到这样的角色诞生。同时,各国家/地区的电竞协会对当地行业的管辖力度也参差不齐。
这种现状下,此次事件爆发的舆论争议最终不仅很可能迁怒于电竞行业以及电竞选手这个集体,并且,行业尚未发展完善的管理体系也有可能被外界视作“不作为”,很容易形成新的舆论攻击点。
最后,我想说,即便Zeus事件演变至今,成为主流舆论中的焦点事件,它引起整个行业重视的可能似乎也不太大,当然,这并非因为行业不作为,而是大家可能并不知道谁能扮演有所作为的角色。
既然这样,不妨我们也发挥舆论的力量:谁砸我们的锅,我们就一起砸掉他的碗。
当然,一些补救措施也并不需要完全聚焦于如何“严惩凶手”,在这一事件的警钟之下,行业更应聚焦于如何长久保证同类事件不会再度发生,无论是加强从业者在道德层面的教育与约束,还是成立相应的组织或机构进行监管,为了保证行业环境与形象的健康,这些都是必须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