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强女将们联合起来,硬刚资本家
用“烈火烹油”来形容WNBA的全明星正赛,可谓再合适不过。但和比赛本身相比,大家更关注的是钱。以凯特琳·克拉克为首的球星们组成催债队,统一穿黑色T恤,上面写着:“欠我们的,还给我们(Pay Us What You Owe Us)。”
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造势活动,40多名球员在当天早上组织了早餐会,共同做出了这个决定。她们还把同款T恤挂上了官网,每件售价32美元,所有收入都会捐给球员工会和每个球员。球迷们也带着“给球员发工资”的标语来到现场,在联盟总裁恩格尔伯特讲话的时候,“给她们付钱”的喊声响彻全场。
这场活动背后,是WNBA愈发尖锐的劳资矛盾——在苦尽甘来的这一刻,球员们不允许联盟和老板比自己先富起来。
WNBA的穷味已经弥散了很多年,NBA的新秀底薪轻松超过一百万,而女篮这边的底薪只有不到七万。更不用说5000万和22万的顶薪差距了。强如“摇钱树”克拉克,初入联盟的年薪也只有76500美元,还不够耐克每年给她的四十分之一。李月汝从中国到美国打球,薪资断崖式下降,纯粹来磨炼技术,无数美国名将都会在休赛期远渡重洋到海外联赛打工,“女魔兽”格里娜在俄罗斯的年薪甚至是她在美国的四倍。
球员穷酸至此,联赛也没好到哪去,缺少关注、商业价值低、靠NBA输血......种种问题长期困扰着女篮联赛。亚当·萧华曾在2018年表示,WNBA的年亏损约为一千万美元,到2024年,亏损不降反增,来到了四千万的夸张额度。
球员工资那么少,亏损还越来越多,钱都去哪了?先抛开这个放之四海皆敏感的问题不谈,现有的WNBA劳资合同是在2020年1月签署的,那正是疫情爆发的时候,连NBA球队都在裁员骗补贴,WNBA肉眼可见地陷入了更大的财政危机。正是这份合同确定了“底薪六七万、顶薪二十万出头”的年薪架构,而且无论联盟收入如何变化,每年的薪资增长率都是雷打不动的3%。
站在当时的视角,联盟长期亏损,眼下又面临疫情危机,未来能不能打球都是个问号。即使金额略低,增长率也赶不上通胀的速度,但至少是个稳定的营收。
而且协议的第106页明确规定:联盟有义务向所有WNBA球员支付联赛共享收入的25%,如果联盟收入的增长率达到年化20%,那全体球员就能分到共享收入的50%。这相当于一项激励条款,类似打工人的绩效金和年终奖。
但这笔钱禁不起细算。按照劳资协议的公式,共享收入=(赛季累计收入-赛季收入目标)*70%。也就是说,WNBA不是无条件地把每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分给球员,而是要把超出收入目标的这部分“意外增长值”,扣除掉30%的固定成本比例,再分发给联盟所有球员。相当于资方画了块饼,又在上面划出一块,这才是每年给劳方的分红。
因此尽管联盟的总收入不断增长,但真要掰指头算下来,这笔分红并不多。毕竟收入目标从来是联盟说了算,高增长自然带来高目标,有媒体统计,一百多名WNBA球员的总薪资,只占联盟收入的9.3%,作为对比,北美四大联赛的球员都能瓜分联盟至少一半的收入。
对当时的球员工会来说,这份为期8年的劳资协议,其实和以往没有本质区别,签了也就签了,何况薪资确实加了不少(可见WNBA的薪资起点有多低)。但最近几年,联盟收入突飞猛进,4年内从1.02亿增长到了2亿,去年更是在克拉克的带动下,创下商品和球票销售、常规赛收视率、联盟上座率的多项历史新高。几乎所有收入指标都在大幅上涨,就像最近触底反弹的水电和土木板块股票一样。
这还只是第一波直接收入,去年夏天,联盟签下了11年22亿美元的转播协议,每年的转播收入直接翻4倍,单凭这笔钱就能扭巨亏为大赢。这还不算联盟扩军的“入会费”,到2030年,WNBA将新增5支球队,笑纳2.5亿美元,这何止是大赢,简直是特朗普进白宫——想输都难。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联盟和老板们终于扭亏为盈,绿油油的美钞从天边涌来,球员们却无法忍受现有的苛刻分红。明明她们才是商业联盟的核心资产,却连联盟收入的十分之一都分不到,球员工会主席奥胡米克直言:“我们看到了联盟的发展,但现行的薪资体系并没有让我们拿到真正应得的报酬。我们希望能在未来获得公平的分成,尤其是所有投资都已兑现的情况下,我们希望球员的薪资结构能合理地反映这一点。”
回到那个敏感的问题:钱去哪了?每年2500万美元的球队包机或许是个说法,但这点钱还是远高于球员总工资;场馆运营和维护?人工成本?给供应商结款?碍于WNBA的财报从不公开,我们无法得知这些美钞流向何方,联盟官方也从不回应外界对具体款项的疑问。
美国当地有一种阴谋论:即使现金流和资产价值都很健康,职业联赛和球队依然会想办法把账目做成亏损。这样一来,联盟就能合法申请政府补贴来建设场馆,还能让管理层在劳资谈判中反客为主,压低球员薪水。
无论这个阴谋论是否属实,WNBA的球员都已经抱团把矛盾公开化,场外的其他势力也在蠢蠢欲动。Excel经纪公司的老板杰夫·施瓦茨就表示:“WNBA的薪资结构对球员明显不公平,他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很多球员就会流失到海外,她们也可以像我的客户娜菲莎·科利尔(下图)那样,创办自己的女子三篮联盟。”
施瓦茨的话确实有分量,联盟顶级巨星科利尔、新一代超新星克拉克,乃至名震体育圈的泰格·伍兹和佩顿·曼宁都是他的客户。2025年,科利尔和布里安娜·斯图尔特共同创立了Unrivaled女子三篮联赛,为球员提供股权和高达22万美元的平均年薪,远超过WNBA的薪资标准。再次让人恶意联想——两个球星创办的小型联赛都能给出这么高的薪水,WNBA这些年到底在干嘛?
如果说以往女篮球员工资低还有这样那样的理由,那在联盟进入爆发式增长、收入巨幅提高的情况下,现有的薪资结构就没有任何存续的理由。美国球员可不信“先富带动后富”这种话,她们早已看清联盟和老板的嘴脸,要的就是立刻,马上,欠我们的,还给我们。
作为对比,联盟官方倒是沉得住气,恩格尔伯特在全明星赛前表示:“最近的劳资谈判富有建设性,我们想要的很多东西都和球员们一致,我依然非常乐观地认为,我们能达成一些具有变革意义的协议。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双方都有很多艰苦的工作要做。”眼下我们知道的是,联盟和球员都想要钱。我们还知道的是,无论在哪里,分钱这种事,永远是最重要的权利,和最难啃的骨头。
但还是要再次感叹,有中国球员愿意放弃高薪,在一个为每一点利益都锱铢必较的联盟里生存,她绝不是为了没苦硬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