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篮观察——从亚洲杯半决赛失利分析问题和原因
hello大家好我是吴雷人。休赛期我进入佛系状态,文章更新频率不高,如果更新了肯定是遇到了什么大事(蹭热度),比如中国女篮在世界杯上的翻车。对我来说中国女篮在亚洲杯半决赛输球的震撼程度,仅次于2023年杭州亚运会半决赛输菲律宾,相同的是中国都坐镇主场,都是意料之外的输球。在亚洲杯过去五天后,我再次回看这场比赛,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文中我将不仅分析比赛,也分析问题,用三个提问串起文章的主线,层层递进地进行解读。三个提问分别是:
一.这场比赛是怎么输的?
二.双塔阵容是怎么用的?
三.中国女篮是怎么退步的?
首先分析第一个问题:这场比赛是怎么输的?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还想再提三个小问题:
1.这场比赛之前有人预料到中国女篮会输球吗?
2.本赛季的wcba总决赛有人预料到东莞女篮会击败四川女篮夺冠吗?
3.我们对中国女篮的实力定位停留在什么层次,对她们的预期又在哪里?
把前两个问题结合起来,我们会发现中国输日本与四川输广东的两场比赛(系列赛)很像,高大的豪华阵容并没能打过小快灵的现代阵容,充分说明了时代潮流的重要性。而这两个典型爆冷局也说明了两个问题:在女子篮球这项运动中,爆冷是很正常的事,纸面实力往往会骗人;那么为什么纸面实力会骗人呢?可能是根上出了问题。
关于这场球是怎么输的,我们还是可以参考东莞女篮击败四川女篮的过程:坎贝奇/琼斯和韩旭的双塔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国家队几名主力退化严重,跟不上广东女篮的快打旋风,再加上进化的杨舒予和杨力维的外线冲击与投射,四川的整体速度、强度匹配不上广东,输掉了总决赛。看着是不是与中国女篮输日本的比赛特别像?从整体上来讲,这是小球炮轰现代篮球的胜利,但是细看,四川女篮和中国女篮还有些不同的地方。
看这届中国女篮世界杯的阵容,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张子宇的加入,这位未来之星给中国女篮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她在观感上的的统治力比琼斯坎贝奇还要强。但是中国女篮的问题是:我们准备好拥有张子宇了吗?
在这里我们还要明白一个问题:对于张子宇来说,一切都是全新的课题。中国历史上没出过这么高这么特殊的中锋,如何去正确使用需要慢慢摸索。张子宇也有自己的问题:第一次打成年组大赛经验欠缺、体能不足,还远没有成长到最强形态。中国在郑海霞之后也太久没遇到这种类型的中锋了,也需要慢慢探索最大化利用张子宇的方式,那么该怎么用张子宇呢?这是教练组的课题,我这里只能简单提出点思路:
我们到底应该把张子宇作为中国女篮的救世主吗?张子宇确实是百年一遇的天才,但是篮球光靠一个人远远不够。钱澄海在2007年9月16日曾经在天坛宾馆的会议上预言过:不出十年,我们的大个子会被小个子累死的。在姚明的巅峰时期,我们也看到了后卫对内线球员的重要性。那现在,我们的问题又出在了后卫上,后卫实力有限是一方面,中国的后卫没有一个人跟张子宇这种特殊球员配合过又是另一方面。在外人看起来后卫只要过半场乖乖交球给内线就行,但实际上这个细节很难,尤其对于矮个后卫来说。姚明有配合默契的刘炜,张子宇还没等到属于她的后卫。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并不能把张子宇作为救世主,大家对她的希望太高了,以为身材就是一切,却忽略了球员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
再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仍然以四川女篮和广东女篮举例。四川的这套逆时代打法在总决赛已经被证明不管用,那中国女篮是不是该学习广东女篮打小快灵呢?这是个思路,但偏偏遇上了亚洲小快灵最强的球队日本,放眼到世界有更多身体素质优秀的球员打更具威力的快旋风。所以中国女篮正确的方式还是保持“以我为主”的强者心态。(什么是“以我为主”的强者心态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详细解释过)。但是中国队的强者心态用错了地方,我们确实有实力和身高上的优势,强者心态是指坚定自己熟悉的打法,把优势发挥出来,而不是靠采访的时候展现自己作为强者的居高临下。半决赛这场比赛从技战术打法上很明显没有做出足够的准备:进攻端是否使用双塔、什么时候用都很混乱;防守段没有对对方的重点球员和擅长的进攻方式做针对性布置,两场热身赛大胜完日本之后被麻痹,赛前准备不足,赛中应变不够,导致输球。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多苛责宫鲁鸣,首先他在这个时间点接手中国女篮这个烫手山芋就很不易,其次这么快就能摸清张子宇的使用方法的教练可能真找不出几个。宫鲁明的执教能力和理念可能并不是最先进的,但他严格的作风还是有力地改变了中国女篮,这点值得肯定。
再看日本这边,日本的针对性就做得很不错,各大媒体人写手都有过详细分析,我就简略概括了。用我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1.一提、一溜;2.攻击重点放在底角;3.积极跑动大量出手。
第一点,“一提”指张子宇防守的中锋上提到罚球线或三分线,由于张子宇在场中国队只能守联防,所以外线联防的结合部三分以及罚球线就是真空点,有机会果断出手,没机会进行后续的策应及掩护继续创造空间。
(这个球就是很明显的一提一切,张子宇所防的球员提上接球,该回合直接投篮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底线也有球员在幽灵位空切游走)
第二点,在做广厦的战术解析时我多次提到幽灵位的漏洞,而广厦补幽灵位的方式是靠球员的脚步速度进行轮转。由于张子宇的身高优势,即使幽灵位出现第一点空当,她都能及时补上,所以日本就没想着攻击幽灵位,幽灵位接球只是一个陷阱,真实目的是创造同侧或对侧的底角三分机会,把攻击区域从幽灵位转移到底角三分,而中国女篮没有朱俊龙这类的顶级防守侧翼,无法完成防守轮转,于是漏了大量的底角三分,不得不说日本的战术水平真的是在第五层。
(之前视频中讲到的广厦的防守策略,优先保幽灵位设置底角陷阱,靠朱俊龙等侧翼的脚步去补)
(我们看这个瞬间,2号队员在底线幽灵位游走,如果两者的身高差不多,那么这是个好机会。但由于巨大的身高差,2号从幽灵位拉开到三分线,这下没人能补防到,2号果断出手三分命中)
第三点,积极跑动,提速,阵地战中找结合部,比如这球,就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联防中最薄弱的地点。
(关于什么是结合部,我在广厦战术解析第一期的战术中有所提及,这里不做展开)
有关这场比赛输球的原因就讲到这,正如我开头说的:女篮比赛是容易爆冷的,可能打10场中国女篮能赢9场日本,但唯一输的这场往往就发生在最关键的时刻。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根上出了问题,需要进一步深挖。
二、双塔阵容是怎么用的?
在第二部分,我先不讲中国女篮,先讲大家关注的NBA和CBA,以这两个联赛的总决赛为例。
看过我六篇CBA总决赛复盘文章的朋友们都知道,CBA总决赛存在一条主线:广厦不断应变的背后是双塔与三后卫之间的博弈:第一场北京的范子铭周琦双塔大获全胜,第二场广厦的卡尔顿奈特/胡金秋双塔靠着原始拼抢找回场子,第三场的第四节,吴骁被罚下后换上林秉圣打三后卫出奇效,第四场继续重用林秉圣获大胜,第五场心态战不谈,第六场最后一张王牌农纳利爆发,本质上也是三后卫提升空间,一举夺冠。这条主线看下来,大家可以看到是广厦的三后卫赢下了北京的双塔,这是小阵容现代篮球的胜利。
我们再看NBA总决赛,也存在着相似的主线:雷霆队哈腾和切特的双塔,与步行者现代篮球尤其是哈利伯顿麦康奈尔马瑟琳三后卫间的博弈,最终是雷霆的双塔取胜。大家可能觉得奇怪:怎么结果反过来了?现在到底是双塔的时代还是小球的时代?但是在NBA,情况比我们看到的复杂很多:1.雷霆的双塔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双塔,切特的投篮哈腾的抛投,都不依赖在近框完成终结;两者的防守灵活性和脚步速度,在全联盟都算领先。2.雷霆除了双塔之外本身的体系也很现代,他们不依赖双塔,整体来看还是以小阵容投射为主的体系,经常出现卡鲁索打中锋的阵容。如果说步行者是最现代的篮球,雷霆也绝对是联盟前五现代的篮球。3.雷霆虽然赢了总冠军,但总比分是4-3,这不符合双方的纸面实力和常规赛数据所展示的内容。可以说步行者比预想中给雷霆造成了更大的困难。我个人是雷霆球迷,但我不能说这完全是雷霆的胜利,步行者的现代篮球打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成功。
基于这三点,我们应该能体会到现代篮球中的速度、投射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最强形态的双塔应该是现代的、蓝领的、不占过多戏份的。再来看中国女篮呢,女篮的双塔则非常不同。
首先,中国女篮肯定是不现代的球队,而且她们以后也不会成为最现代的一批球队,这是肯定的。但换谁当主教练都不能抛弃自己内线的身高优势去变得现代。我们有高大内线和天才球员,就要为她们打造战术,这点毫无疑问。但最大的问题有两个:1.某些后卫和锋线球员不够现代。2.如何发挥出双塔的最大优势?
第一点,怎样叫现代?光是跑得快投得准就行吗?还不够。跑得快,具体指在15-2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做到大范围移动、大面积覆盖、高频率的袭扰跑动,这是真正现代的跑得快,也对球员的综合体能和多方向移动能力是不小的挑战。投得准,具体指在比赛的节奏和呼吸频率中,在高强度防守下的投篮能力,包括持球投能力和接球投能力,而不是光会定点投篮,这是真正现代的投得准。所以为什么我们总会看到中国男女篮运动员训练投得准一到比赛就跑不动投不进,这是训练水平的差距,这才是真正的落后,这种落后才是根源,而不是表面上看到的战术策略的落后。
那么怎么发挥出双塔的最大优势呢?我提出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除了球员服务双塔之外,更要重视双塔对其他球员的激活和服务。这点该怎么理解?我们总在纠结于怎么把球吊到内线给张子宇,却无视了张子宇从内线传出来的那些球。在多人包夹张子宇的时候,她传出来的球往往是大空位,而中国队的球员却很难把空位投进,或是不敢投继续无效传导,耽误了许多战机。
我们再来看看CBA和NBA球队的双塔怎么用的:北京双塔范子铭和周琦靠着自身的牵制力不仅能内传内,还能给外线创造许多机会,任意一个人在罚球线的处理能力都是顶级;广厦双塔卡尔顿和奈特/胡金秋不管别的,就是冲抢前场篮板,完全把自己当蓝领,给外线创造出手;哈腾和切特就更不用说了,两者几乎没有多少球权,完全就是进攻枢纽和绿叶型的打法。那么中国女篮的双塔呢?韩旭和张子宇是中国女篮最强的两个人,战术都是其他队友围绕着双塔来打。我不否认这是个好的策略,但现阶段,张子宇还没有成长到能成为绝对核心的能力(不是指实力,更多是经验和体力的欠缺),韩旭也退步明显。其实,退步的岂止是韩旭,四川女篮是怎么输掉的总决赛?就是一帮主力球员对自己的实力和努力程度产生了错误认知,到总决赛突然提升强度时匹配不上。wcba这张温床也是一样的道理,等国家队到了国际大赛上,前期顺风顺水,到某一场突然提升强度时匹配不上。
比如这个进攻犯规就是缺乏经验的体现
半决赛前,日本比中国多打一场比赛少休息一天,连着两天打两场,但体力这个东西是一天的差距吗?是一个赛季甚至是几年训练比赛水平的差距,一天的休息时间,比不上多年来的高强度训练练出来的体能,此处不展开,中国女篮该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训练方式了。
中国女篮是怎么退步的?
要聊这个话题,那就有很多说的了,这些更像是知名媒体人的任务,我这里也不适合说太多,只提几个大点:
第一个,肯定是中国女篮联赛的问题。表面上能看到的是女篮的高工资导致的球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造成联赛水平整体降低。但工资和女篮经费的问题更多牵扯到球队的生存和国家的政策,这里不宜多提,但我相信中国篮协一定能找到加强女篮联赛竞争力的更优政策。
第二个,是女篮运动员整体基数减少的问题,而且球员大多来自青训和体校而不是校园,因此球员的灵性和变化性偏少。这个就更不只是篮球问题了,改革的话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牵扯到包括教育等很多领域。细看比我们篮球实力强的那些国家,要么是比我们穷,靠篮球吃饭的,要么是比我们富,不需要靠学习改变命运的,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保底。中国正好卡在中间,这个问题需要时间去解决,也不充分展开。
第三点,不得不提到的人心问题,这个问题不只是女篮问题有,只要是打球,或者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都不是独立的个体。张子宇特殊的身型导致她不能接受与其他队员一样大量的训练,但是在场上打的则是核心,在社会中这种情况有个热词叫“空降”。虽然对于我们球迷来说这是中国篮球的幸事,但是对于她身边的队友来说我不敢轻易评价。我也曾连续两年在杭州现场观看过WCBA的全明星赛,只能说派系林立的流言并非空穴来风。这个问题则会有点无解,但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问题,当持续赢球的时候,这些都不算事,当球队开始输球后,许多问题则会相继暴露。
(在虎扑上已经出现了许多类似的讨论,但我并不是WCBA某个队的球迷,我的文章也不想带任何立场)
最后,还是感慨一下,三年前的2022女篮世界杯,不管是实力还是人气,中国女篮都达到了一个巅峰。非常幸运的是那场比赛我在虎扑进行了解说,大学班里的班群全在关注这场比赛(而且是由大学老师带头)。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夺冠,又把女篮推向了高潮。但是两年后,李梦等球员退出国家队,主力球员出现明显下滑,最终导致女篮甚至无法统治亚洲。现在回顾三年前,还是很感慨,这三年中国女篮经历了什么?可能也不能只怪罪女篮,更要考虑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三年前女篮世界杯时,我在虎扑直播了这场比赛,班里的同学也在群内热烈讨论中国女篮,那是女篮热度最高最巅峰的时期。现在不再能看到有人如此关注如此讨论了)
中国队在亚洲杯半决赛上的失利已经过去了五天,今天在热度过去之后重新复盘一下这场比赛,并进行适当的展开。能说的就说到这,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也希望中国女篮、中国篮球能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