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谈丨男篮制造吉达惨案20年后,亚洲篮坛不会再有88分碾压局
撰文 | 于睿寅
编辑丨季民杰
中国足球迷,尤其是山东球迷,对于本届男篮亚洲杯的举办城市吉达肯定不会陌生。
整整20年前,2005年的亚冠联赛八强赛次回合比赛,山东鲁能队就是在这里以2-7惨败给伊蒂哈德队而出局,贡献了中国足球史上诸多惨案中的一个——“吉达惨案”。
图说:足球考古,吉达对于山东鲁能球迷来说是心中的痛。
20年后,又是中国与沙特球队之间正面交锋,差点成就一桩末节翻盘的“吉达惨案2.0”。最终93-88的比分看着有些惊心动魄,但客观地说,以非完全阵容出征的中国队前三节还是打出了一些东西,只是末节的临场调度和终结能力让人忍不住捏了一把汗。不过,要是综合昨天这第一比赛日的3场球看,原本看似强弱分明的对决,都差点贡献本届赛事第一个冷门。
公认实力第一档的新西兰队迎战伊拉克,一直到第三节末都打得犬牙交错;我们同组最强对手约旦队迎战预选赛艰难突围的印度队,居然被逼进了加时赛……面对作为东道主的沙特队,虽然我们赛前做好了困难的准备,但拉赫曼闪转腾挪打得中国队心惊肉跳时,还是不免要感叹一句——这组没有鱼腩球队!
图说:面对东道主沙特队,中国队前三节打出了特点,但末节差点被翻盘。
这次只赢5分的“仓皇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20年前另一个版本的吉达惨案。
在鲁能2-7惨败的同一年,中国男篮征战亚锦赛。他们和沙特队为赛事贡献了历史名场面:已经是复赛阶段,轮休姚明的中国队以98-10的罕见比分疯狂碾压对手。那场赛后的新闻发布会,自认为遭受了奇耻大辱的沙特队主帅直接拒绝出席。昨天比赛的解说间隙,腾讯体育的评论嘉宾感慨,这是一个你很难想象会在现当代FIBA篮球赛事中出现的比分……
话虽如此,但在篮球发展水平相对不均衡的亚洲,动辄屠戮50分以上的“惨案”还是经常有。上届亚洲杯,我们不还在争夺1/4决赛名额的附加赛中赢了东道主印尼队一个108-58么?当然,这一点儿也不值得沾沾自喜。从第一个比赛日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吉达,至少不会有那么多惨案了。
预选赛赛程拉长,正赛赛制简化,对“弱队”是件好事
昨天险些爆出亚洲杯第一个冷门的印度男篮,之前几届都曾经是亚洲赛场上的“惨案制造机”。作为南亚地区的最强球队,印度队虽然在本世纪从未缺席过亚锦赛/亚洲杯的正赛阶段,但还是一打强队就露怯。举例说来,2017年的黎巴嫩亚洲杯,印度队小组赛54-101负伊朗队(-47);2022年印尼亚洲杯,印度队小组赛47-100新西兰队(-53)。可“幸运”的是,这两场都不是当届的最悬殊比分。2017年韩国队116-55胜哈萨克斯坦队(+61),2022年日本队117-56胜叙利亚队(+61),算是变相为印度队“挽尊”了。
其实在今年2月,印度队连续征战男篮亚洲杯的纪录差点戛然而止。在预选赛E组,与伊朗、卡塔尔和哈萨克斯坦同组的印度队,小组赛1胜5负,净胜分为-114,各项都是小组垫底。奈何在与哈萨克斯坦队的两回合较量中一胜一负,净胜分占优,居然赢得了一席附加赛名额。在3月进行的附加赛中脱胎换骨,连克伊拉克队和巴林队,这才搭上了通往吉达的末班车。
图说:印度男篮预选赛胜场、净胜分都不如哈萨克斯坦队,但凭借胜负关系侥幸突围。
印度队这次预选赛之旅走了多长呢?从2024年2月23日第一场,到2025年3月22日最后一场,整整13个月。虽然窗口期主要集中在3个节点,但起码,保证了实力并不强的印度队在近1年半的时间内都有保持状态、熟悉对手的亚洲范围高水平赛事。这期间他们碰上的最强对手是伊朗队,一场输了33分,一场输了51分,看似还是“惨案制造机”。但是去年11月打同水平段的哈萨克斯坦队,愣是很争气地赢了个88-69。就是这一场球,为他们赢得了生机。
当然,漫长的预选赛并不是印度队一家的待遇。从上一届亚洲杯开始,这种跨年、多窗口期、主客场双回合的预选赛赛制初步成型。本世纪的前15年,因为中国男篮在亚洲相对鹤立鸡群,所以我们对亚锦赛/亚洲杯的预选赛赛制几乎没有认知,目前能找到的公开数据材料也甚少。但是最近10年,当我们与原本看不上的对手同呼吸、共命运了,自然也就熟悉了。
况且,至少在2022年那一届之前,亚洲杯预选赛的赛事和选拔标准并不系统化。以2017年为例,先是通过2016年的亚洲挑战杯(即亚锦赛改制为亚洲杯前,老版本的亚洲杯)确定亚洲各个分区(包括东亚、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海湾地区和大洋洲)的参赛名额,再由各分区自行决定名额分配的方式。有的分区还要组织额外的预选赛,而有的分区——譬如海湾地区,直接取最近一次大赛成绩,由海湾地区合作委员会锦标赛冠军卡塔尔队直接晋级。
图说:2022年亚洲杯上中国队大胜东道主印度队50分,其实已经算非常“温柔”了。
一方面各分区之间实力差距较大,而分区内部的选拔也极容易造成“信息茧房”,且偶然性较大。即便侥幸突围,到了最高水平的亚洲杯赛场上,也很容易两三板斧就被打得心里防线崩溃。尤其是一些难得来决赛圈走一遭的新面孔,经常成为“惨案专业户”——举几个早年的例子,1997年沙特亚锦赛上的孟加拉国队,55-153负韩国队(-98),42-108负阿联酋队(-66),55-123负印度队(-68);2001年上海亚锦赛上的新加坡队,51-124韩国队(-73);泰国队,46-121中国队(-75)……
这也怨不得强队不讲武德,有些对手就是百年一遇的遭遇战。毕竟是在洲际大赛舞台,手松手紧都不好拿捏。可按照如今的预选赛赛制,像印度队这样的队伍,至少在与亚洲一、二、三档球队的实战中有了清晰的预判,大概知道自己的上限和下限在哪儿,到了决赛阶段不至于找不着北。
另外,也是从近两届开始,亚洲杯决赛阶段赛制也做了相应的优化。以往漫长的“小组赛—复赛—淘汰赛”的三阶段赛制成为历史,从2017年开始,基本稳定为“小组赛16进12—小组二三名交叉淘汰—淘汰赛—排位赛”的赛制。虽然看似赛事总量没有减少,但是对于强队来说,专注于小组赛、淘汰赛两阶段即可;对于相对较弱的球队而言,要么在小组赛垫底被淘汰,要么在进入12强后与其他组二、三名对决,至少避免了在复赛阶段被第一档强队反复“屠戮”的痛苦。
图说:套用范志毅的话,篮球比赛只得4分不容易的!
这样极端的例子也是有的。2011年的武汉亚锦赛,深陷“归化门”的卡塔尔队公然和亚篮联搞起了对抗,在小组赛中贡献了12-27负乌兹别克斯坦、4-40负伊朗(全场投进了一个三分球、一个罚球)这样篮球场上难得一见的比分。这种情况,还要被拉到排位赛去“公开处刑”。于是卡塔尔队干脆不打了,之后两场直接0-20判负。从长远来看,这对于篮球运动的普及和国与国之间的友好,都不是什么好事……
“世界杯—奥运会—亚洲杯”轮周转,亚洲杯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经过近10年世锦赛变世界杯、亚锦赛变亚洲杯;举办年份和间隔,以及预选赛赛制的固定,世界篮球基本确立了一个奥运周期内大赛的举办顺序。其他大洲也在调整,譬如篮球欧锦赛从原本的2年一届确定为4年一届,和亚洲杯同年进行,基本不会与世界杯、奥运会这两项大赛撞车。所以,以奥运年为基准,往前往后各推一年,“世界杯—奥运会—洲际大赛”的交替循环基本成型。
从几项赛事的相互关联而言,以亚洲为例,亚洲杯冠军自动获得下一届世界杯参赛席位(其余球队打预选赛),而世界杯上该大洲排名最高的球队自动获得下一届奥运会参赛席位(其余球队打落选赛)。各有关联,但参赛席位的大头还是要通过预选赛决定。对于各大洲第一至1.5档的球队而言,要连续三年派出齐整的阵容参赛上述三项大赛,负担不小。
图说:杨瀚森不打亚洲杯,篮协、教练组和球迷都表示了理解。
人员和阵容的稳定性是一方面,更别提部分顶尖球员参加NBA的夏季联赛、赛季训练营的情况了。今年中国队的杨瀚森、日本队的河村勇辉等都是遇到类似的情况,而公认实力最强的澳大利亚队也仅是派出了4名曾有过短暂NBA经历的边缘球员。当然,在这样的取舍面前,各国篮球主管部门、球员自己和广大球迷都更趋于理性,但这也意味着在奥运后一年举办的亚洲杯,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不会有那么“顶尖”。
此外,亚洲各队的归化球员,尤其是那些尚在NBA合同期内的归化球员,与相关国家队达成的默契也大抵是只参加奥运会、世界杯两项大赛,次一级的洲际比赛一般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中国队的李凯尔、菲律宾队的克拉克森,都属于上述情形。今年亚洲杯上的归化球员,我们比较熟悉的包括卡塔尔队的古德温和黎巴嫩队的劳森——都有过CBA效力的经历,还有日本队的霍金森、约旦队的塔克等老面孔;当然,还有昨晚给我们造成很大麻烦的,沙特队的拉赫曼。
但对于亚洲二档及以下的球队而言,世界杯亚大区只有那7个名额(除去澳、新,只有5个名额了),而奥运会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亚洲杯就是他们能够展现实力的最高舞台了。更何况近年来世界局势颇不太平,全球经济也有待复苏,很多代表队的经费缩减到都无法负担出国比赛的差旅了。2023年杭州亚运会时,前一年刚拿到亚洲杯亚军的黎巴嫩队就因为“飞不起”,主动退出,省下钱来去打水平更高的世界杯。这都是可以理解的难处。于是,亚洲杯就成了很多高不成、低不就的球队,在每个奥运周期内的必争之地。
图说:对于沙特队而言,这就相当于他们的奥运会、世界杯了,怎么可能不拼命呢?
所以归根结底,强队因为种种原因派不出最强阵容出战,而相对较弱的球队则把为数不多的金钱、时间、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这项他们尚能企及、拼一拼可能大力出奇迹的洲际赛事上,这强与弱之间原本无法弥合的鸿沟在变窄,而动辄输50分以上的惨案,在大家各取所需和和气气的氛围内,恐怕也越来越少了。
结语
连续2届亚洲杯被挡在四强门外,再加上杨瀚森、周琦、崔永熙、曾凡博等核心或新星未能随队出征,从篮协、郭士强到球迷自己,大家心中其实都有了理性的预期。小组赛尽可能争取全胜出线,那就意味着我们不至于在1/4决赛提早遇到澳、新、日等强队。一旦挺进了四强,往后还能走多远,相信多数人都不会苛求。
从体育竞技的精神来说,我们是来赢得比赛的,而不是以打垮某个对手为目标。98-10那样的比分在近些年的世界和洲际赛事中,出现的概率的确不大——一方见好就收,一方不摆烂躺平,大家和和气气、不疾不徐地打出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比分,皆大欢喜。净胜分和胜负关系也不是完全不需要考虑,但那种掐着小分算出线概率的情形,我们一般用在中国男足身上……
更何况,当年国足10-1胜马尔代夫队时,还被不知足的球迷痛骂呢。老是躺在“98-10”这样空洞的数据上面,计较这20年间我们对于沙特队的优势被削平了多少,那是对于历史和往昔的执念,又怎么可能走出泥淖、更进一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