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混子时代”终结!大批当打球员失业 中层迎生存危机?
随着8月31日注册截止,各队新赛季的注册名单已定。不少当打之年的球员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年轻面孔。曾经能靠着 “主力轮换” 身份拿几十万甚至百万年薪的中层球员,如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CBA再也不是 “好混” 的地方了。
青年队小将批量登上一线队名单,他们拿着低廉薪资,有冲劲、可塑性强;另一边是一批25-30岁、正值当打之年的球员意外 “消失”,他们身体素质没下滑,联赛经验也足够,却栽在了 “性价比” 上。
对于多数没有争冠目标的球队来说,这笔账很好算,花大几十万签一个轮换球员,不如把机会留给青年队球员。一来能压缩薪资空间,二来能培养本土新人,即便年轻人暂时打不好,球队也愿意接受 “成长成本”。毕竟在 “非争冠球队” 的定位里,成绩不是唯一追求。
就拿黄荣奇来说,上赛季开赛前他被新疆放弃,因为新疆前有杨芮、葛浩然,后有冯傲都等着出场时间。随后黄荣奇成功入职广东,随广东征战一个赛季后,本赛季他再次被广东裁掉,毕竟广东后场除了引入崔永熙,年轻球员陈家政等也值得培养。
这直接导致 CBA 的生存逻辑彻底改变,以往球员混到 “中层”,就能靠着经验安稳拿几年C类合同,如今,联赛正朝着 “金字塔” 结构加速演变,塔尖是拿顶薪的顶级本土球员,他们是球队的核心;塔基是大批年轻球员和数量渐增的外援,前者低成本、后者能快速提升战力;而夹在中间的中层球员,成了最尴尬的 “夹心层”。他们既没有顶级球员的不可替代性,又比年轻球员 “贵”,比外援 “功能单一”,自然成了球队优化阵容时的首选 “舍弃项”。
其实,这种 “淘汰” 并非坏事,反而标志着 CBA 的成熟,过去多年,联赛里确实存在 “混子球员”:拿着高薪却疏于训练,场上作用有限,靠着资历占着名额。直白点说,CBA的体测就是给这些球员设置的,如今 “性价比” 成了球队选人标尺,倒逼本土球员成长,让联赛更有竞争力。
当然这背后也藏着中层球员的无奈,他们不是不够努力,只是卡在了 “不上不下” 的尴尬位置。还是拿黄荣奇举例,其实新疆和广东的球迷都很喜欢他,上场了就拼命防守,积极性没得说,但确实投篮能力和球商的欠缺让他经常浪费球队进攻机会。
今后的CBA“混日子”的时代一去不返,要么拼尽全力成为核心,要么抓紧时间寻找新出路,但对于联赛和球队来说,要试着在 “优化阵容” 和 “保障球员权益” 间找到平衡。毕竟一个成熟的联赛,既需要明星球员撑场面,也该给努力的中层球员留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