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队记:杨瀚森让人难免联想到约基奇 开拓者该为他设计些战术
北京时间10月13日,开拓者官方队记Casey Holdahl在播客上回顾了杨瀚森的季前赛次战,并做出了详细的点评。由于Holdahl是开拓者官方的记者,所以他的内容相对比较权威和有参考性。 Holdahl表示,杨瀚森让人难免联想到约基奇 开拓者该为他设计些战术。具体内容如下——
对阵国王队时,杨瀚森强势反弹,在第三节找到节奏:命中两记三分(均由阿夫迪亚助攻),紧张感明显缓解。看得出来,每一次成功都让他的信心不断增长。对他这样一位正在学语言的年轻球员来说,需要一些积极的反馈来建立信心,比如“我做到了,我证明了自己能行”。所以当他命中那两记三分时,能明显感觉到“杨瀚森终于适应了”。
这一节,杨瀚森5中5得到14分,波特兰现场球迷沸腾,杨瀚森也显得格外自在,仿佛变回了夏季联赛时那个掌控节奏、制造机会、轻松打球的他。
每次他完成精彩表现,观众欢呼时,都能看到他的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在提升。与其说是“信心”,不如说“自在感”——每成功一次,他在场上就更放松一分。反过来想,当事情不顺利时,比如对阵勇士队表现不佳,作为首次参加NBA正式比赛的新秀,他或许会自我怀疑:“我真的准备好了吗?我能在这个联盟立足吗?”
但对阵国王队的第三节,他彻底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完全配得上开拓者队首轮16号签的选择,也印证了球队为何愿意打破常规,在其他球队未将他列入首轮预测的情况下选中他。
当然,这只是季前赛,对手是国王队,而非实力更强的勇士队,且杨瀚森在比赛中也有挣扎时刻——比如防守萨博尼斯时就很吃力,其实就连克林根防守萨博尼斯都不轻松。萨博尼斯是全明星球员,杨瀚森作为20岁的新秀,防守吃力很正常。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被困境击垮,没有影响后续表现,反而在第三节重新登场时抓住了机会——这是个积极信号,说明他不是那种“遇挫就退缩”的球员,而是会迎接挑战。
这一切的关键,一方面是杨瀚森逐渐适应,另一方面是队友们也在适应他的打法。第三节有个细节:他持球高举,像是在打“水球式”配合(高举球观察队友跑位),寻找传球机会,但没人跑出空位,于是他果断出手命中中距离跳投。看得出来,他更希望有队友切入,但其他球队通过夏季联赛已经了解他的打法——球探报告里肯定会写:“当杨瀚森持球时,注意防范对手溜底线,他擅长找这样的传球机会。”
虽然对手已有防范,但杨瀚森还是成功助攻夏普扣篮。接下来,对手会调整防守,开拓者队也需要随之应对——这让我想到对阵勇士队的比赛,当时球队没有充分给杨瀚森球权,让他发挥擅长的组织能力。当然,球队需要在既定进攻体系内打球,但看到杨瀚森的能力后,或许可以为他设计一两个战术,或者在他登场时告诉他:“如果球传到你手上,你可以自主决策。”
我想,这可能就是杨瀚森新秀赛季的定位:球队先通过这种方式考察他,若他表现出色,再逐渐增加战术设计;若效果一般,就维持现有节奏。但对阵国王队的表现证明,有时为杨瀚森调整打法是值得的——不是每次都要调整,也不是大部分时间都要改,而是偶尔根据他的特点优化,才能最大化他的价值。
开拓者队新赛季希望打更多动态进攻,强调球的转移、球员的切入和传球阅读——杨瀚森完全能适配这样的体系。20岁的他对球场空间、球员移动带来的防守变化有着敏锐的判断,这很难得。
开拓者的球迷们非常喜欢他,他的打法极具观赏性,很能带动气氛。而且我从业20多年来一直认为:开拓者队的球迷格外喜欢新秀,或许其他球队的球迷也喜欢新秀,但开拓者队球迷对年轻球员的热爱程度远超其他球队。
回顾历史就能发现,波特兰的球迷就是喜欢有潜力的年轻球员——对“未来的可能性”“即将到来的突破”充满期待,这种心态源于大家一直希望球队能重返巅峰。所以当杨瀚森在第三节大放异彩时,现场的热烈氛围是真实的。
另外,观看杨瀚森对阵国王队的比赛时,能看到他的三分能力、缓慢却极具节奏感的突破(他很懂如何利用身体)、制造对抗后的“弧线上篮”(能避开防守),甚至还有向裁判“抱怨”的小举动。这些让人难免联想到约基奇。
当然,约基奇是NBA历史级别的球员,我不是说杨瀚森能达到他的高度,而是两人确实有相似之处:不仅是打法,还有一些小动作、利用身体的方式,甚至体型。两人都不是精瘦肌肉型球员,但都懂如何用身体创造优势,而非靠爆发力。比如缓慢却能创造空间的转身、向裁判“讨说法”的样子,真有几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