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乒男单到底怎么了?这不是意外,三重困局下的合理“溃败”
WTT欧洲大满贯瑞典站这才打了没几天,国乒男线这边的最高危机警报却已经拉到了最响——此次的6名参赛选手,林诗栋、梁靖崑、林高远、向鹏、陈垣宇和温瑞博,刚打完第一轮,就折了林高远和向鹏,第二轮又没了梁靖崑、陈垣宇和温瑞博,以至于16强里,国乒只剩下了独苗林诗栋……
这局面,多少就有些惊悚了。
而更惊悚的是,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男线这边打成这样,不仅不意外,而且还非常正常、非常合理……
1、六去其五的 “合理” 溃败:国乒男线的惊悚现状
林高远2-3输给告辞叔,合理。毕竟前不久世锦赛才刚输完,而且大家看得出来,老林现在虽然还有挣扎的心气,却也就只剩下这么一口气,离淡出赛场就差最后一步,还能提多高要求?
向鹏1-3输奥恰,合理。向鹏上半年虽然拿了仁川冠军赛的冠军,看上去他糟糕的反手似乎有了那么一丢丢进步,但离开陈振江教练之后,他的反手水平似乎又缩回去了,这几个月是越打越差,碰到昔日外协的第一反手,吃瘪实在太正常。
陈垣宇1-3吴晙诚,合理。陈垣宇今年也拿过马斯喀特站的冠军,他的架势非常有气势,但力量的不足导致缺乏杀板,输给搏命流的吴晙诚不是很正常么?再说,吴晙诚也不是什么小角色,去年亚锦赛人家还赢过王楚钦呢……
温瑞博1-3雨果,合理。今年的雨果什么水平就不多说了,温瑞博作为第一次被提拔上来当门面的小将,赢了一轮,又从雨果手里拿了一局,这还不够?
梁靖崑0-3拉森福斯,合……好吧,这个是真不合理,但梁甜甜以前这种骚操作也不少,他本来就是个状态不稳定的球员,姑且就算合理吧。
所以你看,大家的输球都没有问题。
但这个“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因为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国足,而是国乒,而什么时候,国乒的输球居然能输得这么理直气壮了?
当然有球迷要说,王楚钦没来,樊振东也没来,男线TOP2战力都不在,这输赢不代表什么——可凡事就怕对比,8年前,同样是瑞典,2017瑞典公开赛,国乒派出7人出战,没有马龙,只有许昕和樊振东,再带上方博、闫安、周雨、刘丁硕和林高远,结果是什么?7个人没有一个输外战,5人进了八强,包揽了最后四强。
8年之后,同一块土地上,两轮之后,只剩林诗栋独苗一根,除了唏嘘,还有什么?
至于最后的独苗林诗栋能走多远……
老实说,1/8决赛对阵德国选手沃尔瑟,拿下问题应该不大,毕竟此前小石头对他保持全胜,技术、速度和力量上也更胜一筹。
但到了1/4决赛,林诗栋或许就要面对邱党/奥恰其中一人了,奥恰的话技术风格上倒是不太怕,而邱党是之前横滨刚输过,不过林诗栋只要状态正常,过关应该也不是问题。
半决赛没有意外的话可能是要对阵张本智和了,这里就有点困难了,毕竟林诗栋输张本有点多,只能防守去拼。
万一能杀进决赛,对手多半会是雨果,没什么说的,下风球,37开。
所以,理智一点来看,这枚男单的金牌,基本可以当做已经没有了。
2、三重困局:梯队、教练与外协冲击
问题出在哪?
首先当然是梯队建设。
尽管尹肖教练言之凿凿地声称我们的梯队建设绝对没有问题——也好,那我们姑且就先当WTT青年赛里中国年轻球员的孱弱表现是假象——但大家是不是应该和我们一样都有同样的疑惑,林高远和梁靖崑这是干嘛来了?
我们现在既不质疑两位老将的实力,也不指责两人的比赛态度,问题在于——哥俩一个29、一个30,他们是否真的在教练组三年后的洛杉矶计划当中?
如果是,那么这样的表现肯定是不太够看的;但如果不是,那为什么不把这样重要的锻炼机会给到年轻人——反正都是一轮游,年轻人还能吃点经验包么不是?什么曾蓓勋、黄友政、祝佳祺,都20岁了,还在支线赛和挑战赛排队熬资历,看看人家吴晙诚和松岛辉空,你能说咱们这梯队建设没问题么?
其次教练的责任跑不掉。
前面我们就说过向鹏的问题,向鹏的反手一坨这个基本是公认的事实,但问题是,他的反手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两三年了!
作为年轻一辈里身体天赋条件最好的选手,两三年,反手几乎没有任何进步,总不能是球员自己不想进步吧?
有意思的是,向鹏现在的教练是崔庆磊,老崔当年是马龙的金牌陪练之一,专门负责模仿奥恰洛夫——是的,就是刚刚痛击了向鹏的那个奥恰洛夫,真的是好巧呢。
更有意思的是,向鹏拿仁川赛冠军的时候,临时主管教练是以前带他的陈振江,转播镜头里,情绪价值是给到满的,而当时向鹏的反手虽然也不太行,但至少多了点变化,结果陈振江教练一走,向鹏又原形毕露,原因何在?
还有梁靖崑,那么多年的老将,自身也是暴力风格,结果被比利时来的小鱼小虾,就靠一招暴力变线压得死死的,反手跟不上,正手被打爆,是技术问题还是心理问题?
现在林诗栋也是,拿了世排第一之后,就陷入了痛苦的技改瓶颈期,打球是时不时都能看出别扭——尤其是横滨输给邱党,6-0领先之后被逆转,然后呢,打完比赛,教练一脸黑,当着镜头就是一顿吹风机。
可问题是,比赛中你要鞭策球员那还好说,但现在已经输了,结果已经注定了,对年轻球员来说,需要的难道不是鼓励、复盘、总结和提高吗?黑脸吹风,除了让年轻队员本来就脆弱的心理抗压能力更进一步的崩溃之外,还有啥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外协的竞争力大幅提升了。
在器材改革那么多年之后,当前乒乓球的“主流版本”已经基本趋于固定,这也导致国乒一直领先的战术开发——比如反手拧拉、近台两面摆速这些技术,都已经被外协掌握或者破解,甚至开发出了更具适应性的新技战术体系。
其中有邱党、雨果、卡尔伯格这样的中远台相持流,有张本、大勒、吴晙诚这样的搏命流,有松岛、小勒这样的速度流……
面对这样百花齐放的大争之世,男线亟需更具针对性的训练调整——但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前国乒队伍里的陪练资源,其实质量是在不断下降的,而我们的球员又因为培养惯性的原因,战术应变能力普遍不足。
于是,这次瑞典大满贯,该暴露的问题,几乎就全暴露了出来。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实际上,回顾近半年国乒男单在重要赛事的表现,问题更是一览无余。
在今年的澳门世界杯,雨果成功杀穿男线夺冠,已是重重敲响警钟;虽然后来的5月多哈世乒赛,王楚钦成功夺冠,梁靖崑收获铜牌,看似成绩尚可,但过程中主力选手面对外协冲击时的惊险场面也不在少数;7月的美国大满贯,王楚钦再度登顶,林诗栋闯入四强,可王楚钦在多场比赛中都是苦战过关,林诗栋在后续赛事中也未能保持这一良好状态……
此后,男线唯一强点王楚钦高挂免战牌,问题逐渐被放大。
8月的横滨冠军赛,林诗栋止步16强,张本智和夺冠,国乒男单遭遇滑铁卢;然后就是这次瑞典大满贯,仅剩下林诗栋一人独撑门面。
从这半年的成绩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主力选手外战稳定性不足,林诗栋、哪怕是王楚钦,在关键场次的失利频发,梁靖崑心有余而力不足,林高远……不说也罢,而年轻选手如向鹏、陈垣宇等,外战胜率甚至不足 50%,梯队建设断档的问题已经愈发严重。
当然,其中也不能全赖运动员和教练团队,毕竟当下正处于全新的奥运周期,国乒本就面临着新老交替的关键阶段。
而好巧不巧,前主席刘国梁离职,新主席王励勤上任不久,且又马上是全运会即将开展,各省市的运动员们都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全运会的备战之中,国家队层面的训练和战术磨合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以及,马上又要进行教练双选,教练与运动员之间人心浮动……
总而言之就是四个字——多事之秋。
毫无疑问,国乒团队目前无疑处于某种混乱状态当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队伍的凝聚力、战术执行以及训练的系统性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针对目前的困境,国乒需要迅速做出调整。
首先,在梯队建设上,应当更加大胆地启用新人,给予像曾蓓勋、黄友政、祝佳祺等有潜力的年轻选手更多高级别赛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快速成长。其次,教练团队要加强对选手技术短板的针对性训练,尤其是对于像向鹏反手这样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同时,也要注重对选手的心理建设,在比赛失利后,给予更多的鼓励与科学的复盘,帮助选手提升心理素质。
再者,面对外协竞争力大幅提升的局面,国乒需要进一步优化陪练资源,通过模拟各种不同风格的对手,提升球员的战术应变能力,研发出更具针对性的新战术体系,以应对当下乒乓球领域的 “大争之世”,重新找回国乒在男线的统治力。
4、说在最后的一些话
这次瑞典大满贯,确实暴露了很多问题,但对于国乒这个周期的冲击,还不至于太严重,大家倒也不必觉得天塌了。
一方面,王楚钦没有出战,而且国乒手里还有最后一张牌樊振东可以打,不管怎么算,凑合应付一下这个洛杉矶周期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另一方面,国乒教练组你可以说他们现场应变能力差,但对于解题和做题的能力,总归还是当世第一的,还有3年的时间来留给我们研究对手,确实也很充裕。
可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一届奥运周期糊弄过去了之后,下一届,怎么办呢?
国乒的梯队建设,真的没有问题吗?
只能说,答案就留在大家心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