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个月,孙颖莎再谈多哈世乒赛卫冕后流泪:我终于肯定了自己
赛场上的掌声雷动,但孙颖莎却听不见任何声音。她躺倒在地,用球衣掩面,泪水与汗水交融——这是2025年多哈世乒赛女单夺冠后的真实一幕。
2025年多哈世乒赛女单决赛,孙颖莎在决胜局0-3落后、5-7被追平的劣势下实现惊天逆转,以4-3战胜队友王曼昱,成功卫冕冠军。比赛结束后,一向冷静沉稳的孙颖莎罕见地躺倒在地,掩面痛哭。
时隔三个月,2025年8月,孙颖莎在接受《T》杂志采访时首次深入剖析了当时的情感爆发:“我之所以哭,不是因为我赢了,也不是因为舆论给了我多少压力,而是这一次,我终于肯定了自己”。
01 七局鏖战,史诗对决
多哈世乒赛女单决赛的激烈程度堪称“史诗级对决”。双方鏖战88分钟,经历多次比分逆转和心理博弈。
七局比分分别为11-6、12-10、8-11、5-11、12-10、11-13、11-7。孙颖莎先以2-0领先,后被王曼昱追平;第六局以10-6手握4个冠军点时竟被王曼昱连得5分逆转。
决胜局更是一度以0-3落后。最终她顶住压力,以11-7险胜。这场胜利不仅使孙颖莎成功卫冕世乒赛女单冠军,更为中国女队捍卫了国乒女单16连冠的历史。
02 泪洒赛场,情感释放
夺冠瞬间,孙颖莎罕见地情绪失控,泪洒赛场。她接受采访时坦言:“第六局输掉后有一丝绝望情绪”。
这场眼泪背后积压着半年来的自我怀疑、舆论压力,以及巴黎奥运会失利后铺天盖地的质疑。赛后她坦言:“巴黎奥运会后这半年,状态一直不好,能连拿世界杯和世锦赛冠军,真的不容易”。
这场眼泪不同于以往,它不是如释重负的宣泄,而是自我肯定的释放。孙颖莎描述这种情感是“我做到了,我觉得自己挺棒”的自我认可。
03 三个月后,自我肯定
时隔三个月,孙颖莎再次回顾世乒赛时,对那场眼泪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说实话,世锦赛女单冠军,我以前也拿过。但多哈这一场决赛,可能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因为打比赛而流泪”。
她强调这次哭泣不是因为赢了比赛,也不是因为压力释放,而是因为“我终于肯定了自己”。连续赢得世界杯和世锦赛冠军让她找回了自信和状态。
最重要的是,她从巴黎奥运会失利的阴影中走出,用成绩证明自己依然保持在顶尖水平。这种自我肯定来之不易,是经过漫长心理挣扎后的突破。
04 巴黎之后,内心挣扎
2024年巴黎奥运会女单决赛的失利,让孙颖莎陷入了长期的心理压抑。即使后续密集参赛、稳居世界排名前列,身心超负荷的状态仍如影随形。
巴黎奥运会后,马不停蹄地参加一系列活动和比赛,连续作战到亚洲锦标赛结束时,她感觉“不管身体还是精神,都已经超过自己所能够承受的极限了”。
这种状态下,她主动停赛返乡,以喝茶、放空的方式休整,重新审视自我价值,为心理突破埋下伏笔。
05 技术突破,心理蜕变
多哈决赛展现了孙颖莎技战术的新高度。她在第六局局点后的逆转,反手拧杀与正手爆冲的精准执行,展现出她技术的成熟。
尽管多次面临关键球擦网、擦边等突发情况,她仍保持专注,最终以连续6分完成决胜局逆转。这场胜利的深层意义在于她跨越了“人生之门”。
她终于接纳奥运失利,学会独立消化压力,用冷静复盘替代依赖倾诉,完成了心态的蜕变。
06 未来之路,活在当下
不到25岁的孙颖莎还在打破外界对年龄的固有认知。面对与小将的年龄差,她调侃之余更强调“只要站在场上,我就感觉不到年龄”。
谈及未来,她拒绝“为洛杉矶奥运活三年”的结果主义,主张专注日常训练,平衡目标与当下。她认为:“不要把洛杉矶奥运会当成自己3年的全部目标,为了那一天而活3年,那是活不出来的”。
这种清醒与坚韧,让孙颖莎成为无数人的精神榜样。河南农业大学引用她“人生最难战胜的是自己”的名言激励学生。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亲自为孙颖莎颁奖。
领奖台上,她破涕为笑,被媒体捕捉到“一哭一笑”的感人瞬间。
赛后,孙颖莎主动邀请王曼昱共同举起国旗。
这一刻,两个姑娘的身影映衬着鲜艳的红色,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共同推动女乒技术革新的战友。
三个月后,孙颖莎看到了马尔默的夕阳。
教练邱贻可特地带队前往海滨,满足了她“想看夕阳”的简单愿望。
那一刻,她不是“冠军”,只是个看夕阳的25岁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