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选帅20年内幕:200万欧奎罗斯,跟中国要800万,中间发生了啥
男足国家队选帅无疑是当下的一大热点。为了造势与流量,每天都会有所谓的“新候选人”冒出来。作为一名跟随中国足球尤其是各级国字号队伍南征北战已近30年的老记者,我曾经追踪采访过中国足协的2002年、2006年的两次国足选帅,期间也曾与众多候选对象有过直接对话,之后的工作中也曾在赛场上相遇过。正是因为对足协选帅工作有更直观与深切的感受与体会,因而当此番中国足协再一次展开选帅工作之时,作为亲历者的我要说,中国足协如今的选帅是越选越“抽儿抽儿”,这也就从一开始便决定了国足选帅的上限不会很高。
【注:抽儿抽儿是东北地区的一种口语表达,意指情况糟糕至极,没有希望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反复说“抽儿”,给人一种无力感。】
①候选档次难比20年前!
我曾听已故中国足坛元老马克坚讲述过当年赴德选帅、选中施拉普钠而放弃克劳琛(即后来曾率85年龄段国青队参加过2005年荷兰世青赛的主教练)的故事,后来也了解并亲历足协选择米卢出任主帅、冲击韩日世界杯的全过程。但严格意义上,不管是施拉普钠还是米卢,都不是“选”的结果,更恰当的说法应该算是对方“送货上门”。
中国足球真正意义上的选帅工作,始于历史性地参加了2002年世界杯后。尽管那是中国队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参加世界杯,但站上世界的舞台后,才真正意识到我们的差距不只是在技战术水平方面,从科研、医疗到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也才开始真正认识到什么叫做“全方位的落后”。不久前在东亚杯期间国足“行李装备”一事莫名其妙地上了热搜,20多年来我们在后勤保障这方面有了些进步,但反因没有成绩而遭到群嘲,管理者居然还需要站出来公开去回应。
如今翻看当年所记录的跟踪足协选帅小组的选帅过程,再对照一下最近几年中国足协的选帅以及现在外界所热炒的所谓“候选人”,真的是感慨万千。一个最简单的例子,23年前第一次跟踪采访国足选帅,能成为中国队主教练候选人的教练,都是曾担任过西欧主流国家队的主教练或助理教练这样级别的人,“大牌”与否,并不是以我们的常规认知作为评判的标准。
2002年9月份,中国足协选帅小组在法国酒店会晤候选人,记者蹲守在会议室外拍摄到的勒梅尔走出会议室的瞬间。图/马德兴
勒梅尔给记者的留言和签名。图/马德兴
当初以时任国管部主任朱和元、中国国家队助理教练金志扬为首的选帅小组,所面见的候选人都是这样的级别。譬如,选帅小组2002年9月奔赴法国所面见的候选人中,第一位就是率法国队夺得1984年欧洲杯的老教练伊达尔戈,当然与其会晤主要是讨论负责青少年事务、担任技术总监的可能性;特鲁西埃在当时则刚刚结束与日本足协的合作,更是热门人选;还包括率法国队获得2000年欧洲杯冠军和2001年国际足联联合会杯冠军的主帅勒梅尔,他未能率队在2002年世界杯小组赛中出线而从法国队黯然下课;还有法国人米歇尔,是曾率法国队、喀麦隆队、摩洛哥队参加过世界杯的名帅。而在荷兰期间,选帅小组会晤了时任荷兰国家队助理教练范哈内亨以及没有国家队履历的名帅阿德里安塞。当然,最终荷兰人阿里·汉当选,则是另外一回事。
2002年9月份选帅小组会晤完范哈内亨之后,范哈内亨接受记者采访。图/马德兴
再说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中国足协的几位领导借助观摩世界杯的机会,在慕尼黑等地会晤了多位候选人,包括四年前曾错过的法国人特鲁西埃和荷兰人范哈内亨,率领德国夺得1996年欧洲杯的福格茨,同为德国人的奥锡克(足球皇帝贝肯鲍尔的助手、后担任过澳大利亚国家队主帅并率队获世界杯出线权),甚至包括后来曾担任过曼联俱乐部总监、如今担任奥地利国家队主教练的朗尼克(当时翻译成为兰格尼克)等人,均曾先后与选帅小组有过接触与会谈。
时至今日,再看看最近几年来中国足协的选帅候选人,尤其是外教不管是履历、资历还是声望,在欧洲足坛压根就排不上号,不管是克罗地亚还是塞尔维亚,也不管是这个“奇”还是那个“奇”,如今在欧洲足坛都属于边缘角色,尽管像克罗地亚队最近几届世界杯赛上的成绩不错。即便是像安东尼奥来自于西班牙,恐怕在西班牙国内足坛也算不上大牌或主流。而在与安东尼奥当初竞争U22国足主帅的候选人中,又有几位算是有点履历与资历的,能上点档次的候选人?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现在中国足球的水平不值得聘请一位真正高水平的好教练。可悖论恰恰就在于此:当里皮第一次执教国足、征战2018年俄罗斯世预赛12强赛时,中国球迷已领略到了大师级的高水平教练如何让中国队用6场比赛就差点就实现了参加附加赛的目标!不要忘了,如果不是中国队白白浪费了前4场比赛,或许就是另外一番情景了。这就从一个侧面佐证了高水平教练之于国家队的重要性。再对照一下最近几任的扬科维奇、伊万,看看中国队在亚洲杯、世界杯预选赛中的成绩,这样的反差就更明显了。
或许还有人认为,以现在中国足球的水平没有高水平的教练愿意来执教,但这样的想法更是错上加错!以记者这些年来跟踪采访的深刻体会,中国队主教练的职位其实对大牌教练很有吸引力。但一再错过,并不只是钱的问题,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所谓选帅的标准、方式以及不职业的态度,将自己固定在条条框框之内,让这些有声望、有资历的好教练望而却步。
当我们一味自我贬低抱怨水平不行时,为什么不能去向更高层面提出质疑:是不是因为我们的相关管理部门、相关领导不负责任地选帅,选出的教练让中国男足国家队的水准每况愈下呢?
②选帅需有自己网络渠道
“想要找好教练,必须要有钱!中国足协没钱,哪里请得到好教练?”相信各方对这样的说辞会相当熟悉,甚至是持认可态度。但问题恰恰就在于此: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约了我们找不到好教练?这里面恐怕绝不只是“钱”的问题!
2006年世界杯期间选帅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他们(候选人)的报价令我们感到吃惊!”
“不是高得惊人,而是低得完全出乎我们预想的价格,而且是完全在我们足协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此话出自选帅小组时任两位足协领导之口,地点就是选帅小组在德国慕尼黑所下榻的酒店里。
说到钱,就在几年前曾有过这样一件怪事。
2022年世预赛12强赛结束后,中国足协展开新一轮选帅。在扬科维奇接手之前,曾有人给足协推荐过葡萄牙人奎罗斯。多年来奎罗斯一直没有自己的经纪人或经纪团队,所以推荐人明确转告足协领导:可以直接与奎罗斯进行接洽商谈,无需通过任何人。曾在皇马、曼联执教过,又先后率南非队、葡萄牙队、伊朗队(两次)从世界杯预选赛中杀出、拿到过决赛阶段比赛参赛资格,奎罗斯不管是经历还是履历还是知名度,完全可以胜任中国队主帅。更为重要的是,奎罗斯本人的要价并不算很高,即便是整个团队,差不多税后200万欧元就完全可以。
但因为足协没有直接的联系渠道或方式,最终还是通过相关经纪人去联系奎罗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最终反馈到足协领导层面的信息是:奎罗斯的报价变成了800万欧元!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没有结果。
就在本月初,阿曼足协正式宣布奎罗斯成为阿曼国家队的新任主教练,率队准备今年10月份的世预赛附加赛。阿曼足协难道真的有钱为奎罗斯开出天价?要知道,当初伊万在阿曼队执教期间年薪才45万欧元左右,而到中国队执教后年薪上涨至税后120万欧元。
那么,这样的差价又应当如何解释呢?的确,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远超阿曼,中国队主帅的年薪高于阿曼队主帅,也属于正常情况。但突然之间一下翻了近三倍,这恐怕与国内经纪人的兴风作浪不无关系。
坦率地说,我对经纪人这个行当一直不是“很感冒”,因为“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行事原则,中国足球的好坏、球队是否出成绩并不是他们首先看重的。中国足球的金元时代,都在说俱乐部如何烧钱、球员如何挣钱,其实赚得最多最狠的恰恰是这个“经纪群体”。中超各家俱乐部所聘外教、外援的薪资远超市场实际价值,其中的差价不少都流到了各个经纪环节之中。
巨大的利益诱惑让各方轻易都不愿舍弃“经纪人”这一中间环节,这个道理其实都很简单。另一方面,就足协自身而言,这么多年来,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没有自己的渠道、没有自己的国际人脉与资源,很少能和世界足坛的教练间建立起一个正常的沟通桥梁或渠道,更多地依赖中间人、经纪人或经纪公司。所以,一到关键时间节点,譬如像这一次全新的选帅,在很大程度上又不得不依赖经纪人推荐。
20多年前,中国足协选帅小组第一次西行前往法国与荷兰面见候选人时,几乎都是通过中方的经纪人或经纪公司安排,当时只有一人是和中国的经纪人或经纪公司没有任何关联的,但恰恰又是报价最低、选帅小组反馈最好的,即荷兰国家队时任助理教练范哈内亨。只不过因为语言等问题(范哈内亨只会荷兰语)而令足协望而却步。
20多年之后的今天,中国足协的选帅依然还是停留在依靠中方经纪人推荐这种单一渠道,哪怕是公开竞聘、自投简历,又有多少好教练会愿意以自荐方式来竞聘呢?
那么,这一次中国足协又会选择出怎样的一位主帅呢?选出一位令大家能信服的主帅的机率,又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