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森观察 | 从足篮到乒乓球,接连击穿中国队,日本做对了什么

犀牛赛事 网络 2025-07-22 20:55:04

大家都知道,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女篮亚洲杯上,中国队被日本队“技术性击倒”,无缘最终决赛。

所谓“技术性击倒”,并非指我们的姑娘们不够拼搏,而是纵观整场比赛,日本队的团队配合如同精准的钟表,传球、跑位、投篮都极为流畅。反观中国女篮,则明显弥漫着一种急躁情绪,整体运转不够顺畅,往往一口气没憋住,就会被对手瞬间拉开比分。

输球自然有原因,技战术层面的专业分析已有不少,我们在此不做赘述。然而,几乎与亚洲杯同期举行的U19女篮世青赛上,中国队再次折戟沉沙,仅获得第11名,成为亚洲参赛队伍中成绩最差的——而日本队则取得了第6名。

再看男篮方面,伴随中国男篮近几年的下滑,日本男篮也展现出后来居上的势头。想必大家不会忘记,在2023年男篮世界杯上,日本队表现抢眼,无论比赛内容还是精神面貌都远胜中国男篮。随后的亚洲杯预选赛中,日本男篮更是时隔88年首次击败中国队。

说到排球:日本男排是妥妥的亚洲一流强队,具备冲击奥运奖牌的实力,而中国男排甚至只能为奥运门票而战;日本女排虽然没有绝对实力,但每次中国队遇到她们,也从来不敢掉以轻心。

至于足球:男足就不用提了;女足方面,日本队从曾经的亚洲“小透明”起步,一步步成长为世界冠军——这甚至是我们的初代“铿锵玫瑰”也未曾实现的伟业。

不仅是影响力巨大的三大球,日本队大有局部碾压(男足)整体超越之势,就连国人引以为傲的乒乓球项目,日本队近年来也是进步神速,甚至在奥运会上打破了中国队的多年垄断。

这些原本都是中国队的优势项目,至少曾经面对日本队时,中国队从身体到战绩都优势明显,现在却一次又一次眼看对手庆祝。我们不禁要问:日本体育在这些项目上是如何异军突起的?他们究竟做对了哪些事情?而他们的成功路径,又是否对中国体育具备足够的参考意义?

一、立体的社会生态网络,构筑营养丰富的职业化土壤

当我们探讨日本体育崛起的根基,其作为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浓厚的民间社区体育氛围是绝对无法绕过的先决条件。

然而,日本的体育土壤远非仅此而已,它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由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等多维度共同编织、相互滋养的立体生态网络,其深度和厚度都为体育的职业化发展提供了远超想象的营养。

首先,从文化层面上来说,日本人有着普遍的“体育即生活方式”的全民共识。

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的日本影视类节目,或者动漫作品,不难发现的一点是——在日本,体育早已超越竞技范畴,深深融入国民生活的血脉,形成了坚实的“终身体育”社会共识。

从小学开始,“部活”(体育社团活动)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缺席者甚至会被视为“不合群”;步入老年,参与社区棒球、门球联赛,也是常态生活的一部分;绝大部分企业员工,常常会通过“社内球队”维系社交与活力。

这种“从6岁到60岁”的全民参与惯性,足以让体育构成社会常态运转中的“毛细血管”,无处不在。

一种常见的观点是,正因为日本动漫作品当中有着《明日之丈》、《棒球英豪》、《灌篮高手》和《足球小将》这样脍炙人口的经典,所以才会对日本体育有着催化作用——但这种想法却是倒果为因了,事实上,正是日本人坚定地奉行“体育即热血、团队、成长”的价值观,才会反过来影响了文化创作,诞生了如此优秀的文艺作品。

其次,从法律层面上,强制保障与引导激励成为了日本体育牢不可破的制度基石。

早在1961年的《体育运动振兴法》中,日本就明确了“大众体育与学校体育同等重要”的原则;进入21世纪,2000年颁布的《体育振兴基本计划》更进一步,将“体育人口占比”、“社区体育设施数量”等具体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这种“法律强制力”与“政策引导力”的组合拳,确保了体育基础设施的普惠性

相比之下,咱们中国直到2009年才第一次将“全民健身”概念引入行政法规条例,2022年才把“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写入法律。

这种战略上的先发优势,导致日本体育在整体层面上的软硬件几乎是全方位的领先中国。

从硬件上来说,日本每万人拥有的体育场地数量是中国的3倍,且超过80%的学校体育场馆在课后向社区开放,从根本上消除了大众参与体育的硬件门槛。

从软件上来说,日本有着从20世纪初就开始建立的学生体育联赛体系(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甲子园”),以及与之相适配的一整套运营方略。

这就保证了日本体育人才池的“下限”,纵然某个项目偶尔会有衰落,但却始终能够保证人才基数构成。

最后,从经济层面上来说,日本有着渗透全民的体育消费理念。

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与浓厚的民间体育氛围,让大部分日本家庭都有着“为体育消费”的底气和充足意愿。

有媒体统计,一个普通日本小学生参加棒球社团,年均在装备、赛事和培训上的支出约为5万日元(约合2500元人民币),这笔费用约占普通家庭支出的3%-5%,却被普遍视为不可或缺的“必要消费”——其地位如同许多中国家庭为子女投入的教育补习。这并非奢侈的享乐支出,而是被广泛认同的“成长投资”。

除此之外,日本民众对于体育周边产品的消费能力十分惊人,一个典型的代表案例是沼津青蓝俱乐部,这么一个J3联赛(日本职业足球联赛的第三级别,相当于我们的中乙)的队伍,主场坐落在只有19万人口的小县城沼津市,却拥有2000个俱乐部家庭会员,大大小小的赞助商总共超过360家,去年周边产品的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8600万日元(约420万人民币),相当于每个沼津市民为购买俱乐部周边产品贡献了453日元(约22元人民币)。

沼津青蓝只是日本商业体育根系当中的一段末梢而已,像这样的俱乐部,日本拥有数百个——也正是这种深入人心的全民体育消费理念,支撑起了遍布全国的体育用品店、青少年训练营等体育产业的根基,从而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

二、横向构建系统:专业分工与资源协同

有了营养丰富的土壤,未必就一定能结出美味的果实,日本体育固然有着令人羡慕的诸多先天条件,但真正使其踏上腾飞之路的,还是日本体育人经过多年实践所构建出来的一整套运营系统,而这套系统的三个最重要的部分,分别就是“人”、“钱”与“计划”。

先说说“人”。

想必不少人都知道川渊三郎,这位小老头曾经是日本前国脚,90年代初入主日本足协,开始主导日本足协改革,在他治下,日本足球在30年内就实现了“三级跳”式的跃进,从原来的亚洲二流一举成为世界一流。

2015年,川渊三郎又转战篮协,开始主导日本篮球改革,10年下来的成果大家也看到了,日本无论是男篮还是女篮,如今都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绝对劲敌,国内联赛更是蒸蒸日上,NBA当中也开始出现日本球员的身影……

这位老爷子固然是英明神武,但他做事的根本秘诀就一个:管理者只搭戏台,不抢戏。

当初合并两个分裂的篮球联赛时,川渊三郎搞定的是 “怎么平衡两边的利益”、“怎么让国际篮联解除禁赛”、“怎么拉来企业赞助” 这些 “场外事儿”;至于 “霍金森能不能归化”“河村勇辉这么矮能不能打职业”,他一句不插嘴,全交给教练和球探这些懂行的人说了算。

这种 “不越界” 的规矩,并非只在川渊三郎身上独见,在日本体育圈几乎是铁律——J 联赛主席从不管球队该用433阵型还是541,只琢磨怎么把转播权卖个好价钱;日本排协主席不会指导球员怎么发球,只操心怎么让新联赛吸引更多外援。

总之就是一句话,管理者做管理,技术官僚做细节,大家互不干涉,紧密配合。

反观咱们这边,有个什么事,各个都想出来说两句。就单说刚刚结束的世预赛,归化球员能不能上?一场能上几个?这本是纯教练层面该操心的事,结果从李铁李霄鹏两任,愣是弄出一个系列罗生门,搞的球迷和外界都一脸懵,不知道这个球队到底谁说了算?

再说说 “钱” 的逻辑。

日本体育最让人佩服的不是 “有钱”,而是 “会赚钱”——他们很少指望政府输血,而是逼着联赛自己长出 “造血功能”。

就拿篮球B联赛来说,有个硬规矩:连续三年亏损的俱乐部直接降级。这一下就把大家逼急了,琉球黄金国王队靠卖门票一年赚 10 亿日元,东京电击队搞出联名手表一年卖 5000 多块,还有俱乐部专门办 “妈妈篮球联赛”,既能拉来家庭观众,又能让赞助商看到人气,一举两得。

足球的 J 联赛更绝,分红不看你成绩多好,就看你经营多活。湘南海洋队常年成绩中游,却因为上座率高、周边卖得好,拿的分红比冠军队还多。

还有乒乓球的T联赛,一开始成本怎么都压不下来,后来主办方大笔一挥,把比赛直接办在商场里,又能吸引观众,又能节约场地费,直接在当年实现了扭亏为盈。

这种 “谁会赚钱谁受待见” 的规则,让资源自动流向那些会经营的俱乐部,而反过来,俱乐部为了留住观众和会员,也会更努力地去亲善球迷群体,将心思花在提升比赛质量内容上,反过来又培育了良好的民间体育氛围。

现在日本体育产业占 GDP 的 2.5%,其中 80% 都是靠市场自己挣来的,政府补贴只占 5%,这种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本事,才是真正值得咱们去学习的。

一个商业联赛,如果不能做到自给自足,又如何能够保障其中职业运动员的基本生存问题?回头再看看咱们的中超和CBA,有多少队伍是真正盈利的?甚至有多少队伍是真正冲着“想要盈利”这个目标去运营的?只能是一声叹息。

最后说说 “计划” 的落地。

日本人制定计划,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像搭积木一样,把大目标拆成一个个能摸到的小目标。

最有名的就是足球的《百年计划》,说 “2050年拿世界杯冠军”,听着像天方夜谭,但后面跟着的是 “2020年注册球员100万”、“2030年J联赛营收超2000亿日元”,每五年还有第三方评估进度,完不成就要挨板子——现在可都是一一实现了。

最近,J联赛甚至又提出了进一步的改革,将转变为和欧洲同步接轨的跨年赛季,更进一步地实现日本足球与世界足球的同步融合发展。

篮球这边,B联赛喊出 “要当世界第二大联赛”,也不是空谈。他们拆解成 “2026年超级联赛场均观众超5000人”、“2030年海外转播覆盖20个国家”,甚至连 “和亚马逊合作全球直播” 这种具体办法都想好了。

这种 “定目标-拆步骤-查进度” 的闭环,既保证了资源调用的合理性,也保证了计划不会因为换个领导就作废。咱们这边有时候就容易犯 “翻烧饼” 的毛病,换一届班子改一套思路,到头来可能啥都没做成。

说到底,这种横向系统的核心就是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钱跟着市场走,目标盯着长远看”。就像一台机器,齿轮该转多快、链条该怎么接,都有定数,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想法就乱了套。这种稳当的路径,可能比一时的成绩爆发更值钱。 

三、纵向执行,坚持做正确的事

如果说日本体育的横向系统构建了高效的运转框架,那么其纵向维度的成功,则在于将那些被验证为“正确”的模式,通过近乎极致的执行力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这种坚持,往往超越了短期成绩的诱惑,着眼于长远的根基建设。

比如在前文我们简单提到过的,日本的体教融合。

日本的体教融合,其灵魂在于独特的“部活制”——遍布全国中小学的体育社团活动。这并非可有可无的兴趣班,而是近乎半强制的“必修课”。一个小学生或中学生,放学后加入棒球部、足球部或篮球部,进行每天2小时、周末参加地区联赛的高强度训练,是普遍的生活图景。

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社会对其价值的共识:它被视为培养团队协作、坚韧意志和抗压能力的“社会必修课”,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书本知识。这种共识甚至延伸到职场——企业招聘时,“高中棒球社主力队员”或“足球部队长”的经历,其分量可能远超一份普通的大学学历。

于是,在职业体育层面,日本体教融合成果带来的,就是庞大而稳固的“人才金字塔”:塔基是数百万校园“部活”参与者构成的庞大基数;塔腰是激烈竞争的高中联赛体系(如每年有近4000支队伍参与的“日本高中足球锦标赛”);塔尖则是从中脱颖而出的职业精英。这种从广泛兴趣到职业道路的“无缝衔接”,确保了人才池的深度与广度。

相比之下,中国体育常面临校园普及与职业青训“两张皮”的困境,导致选材面狭窄,根基不稳。

当然,还有不得不说的另外一点,就是日本人特有的固执。

日本人办事确实轴,没有那么灵活,有时甚至傻得可爱,但正是这种固执,带来的是令人叹服的执行力。

比如日本足球,自 J联赛成立30年来,历经5任主席,但其坚持技术流足球、重视本土青训的核心理念始终如一。

还有篮球的B联赛,从创立者川渊三郎到现任主席岛田慎二,其“深耕社区、培育本土球迷”的经营哲学也一脉相承。

于是,制度固化让关键要求被写入刚性条款。例如,许多联赛章程明确规定俱乐部“青训投入不低于年营收的15%”,成为无论谁掌舵都必须遵守的铁律。

而另一方面,管办分离让经营者和管理者各司其职,考评标准也不再混为一谈,为了长远利益所作出的改革,只需要经营者同意即可,完全可以抵御“短期政绩”带来的诱惑。

以及,日本独有的“慢哲学”

日本体育最值得深思的特质,是其对“慢成长”的高度容忍和坚持——在普遍追求速成的时代,他们展现出罕见的耐心,尊重客观规律。

足球这边,大家都知道, J联赛1993年创立之初,当时的日本国家队尚属亚洲二流(排名第10位)。面对压力,他们坚定地选择了“不依赖短期归化强援,深耕本土青训”的长远道路。

与此同时,国家也通过对日本企业的定向和变相补贴,让企业坚持不断地将优秀的足球苗子送到欧洲——三十年过去的今天,日本的足球海外军团已经超过了1000人,其中有451人在欧洲联赛效力。

足球的这一成功路径,如今也被篮球和排球所采用,目前,日本男排有多名主力在欧洲联赛效力,甚至已经成为当地俱乐部的元老级队员,而NBA赛场上也开始逐渐出现了日本球员的身影……

同样,日本乒乓球T联赛草创之初,场均观众不足500,赞助商缺乏,场地也不足,但经营者通过各种接地气的活动,将比赛推广到商场、社区,耐心培育球迷市场,如今已成为亚洲地区唯一实现盈利的乒乓球联赛。

在T联赛的加持下,松岛辉空、横井咲樱、张本美和等年轻的球手不断冒尖,而反观中国的乒超联赛,时间短、比赛少,年轻球员获得比赛机会必然多不了,这也让国际赛场上中日乒乓球的后备力量对比优势逐渐倒向日本——或许未来某一天,将会成为日本队撬动中国乒乓霸主地位的关键。

对比起国内某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如当年中超强制性的U23政策、仓促的归化尝试、为短期成绩牺牲球员长期发展的训练方式,实在是可悲可叹。

不得不说,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空间,恰恰是日本体育厚积薄发的关键。 

四、结语

说到底,日本体育的强大从不是某一项政策、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张由社会共识、专业分工、坚决执行所织成的大网。从 6 岁孩子放学后冲进棒球社的身影,到企业老板为社区球队拉赞助的热情;从联赛章程里 “连续三年亏损就降级” 的硬规矩,到《百年计划》里 “2050年世界杯夺冠” 的遥远目标——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其实都是这张网的一部分。

这张网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每个环节都在给其他环节 “搭梯子”:社区体育氛围浓了,家长才愿意花钱让孩子练球,联赛才有足够的观众;联赛能自己赚钱了,才不用靠政府输血,球员才有体面的收入;联赛独立性强了,有自己话语权了,才不会因为换领导就半途而废,青训投入才能一年年累积出效果。

所以,日本体育强盛的诀窍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尊重体育的本质(参与、竞技、成长),尊重产业的逻辑(市场、分工、循环),尊重人才的培养(时间、耐心、试错)——当这些“常识”被一板一眼地坚守数十年,便成就了日本体育的今天。

 

 

上一篇: 中国男足VS印尼生死战即将打响,中国男足不仅要赢,还要看沙特

下一篇: 7500万赞助黄了?曝比亚迪已暂停赞助国足:因大量球迷抵制赞助商